2015-02-05 13:42:12 0人评论 1092次浏览 分类:新闻中心
【导语】白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将,他曾率秦军把中原六国攻得支离破碎,但就是这么一个勇士,却在应对上级错误命令时候,一错再错,终因“连环错”被赐死。
【谈判沟通案例】白起率秦军攻打赵国,双方在长平激战,赵国不敌,白起乘胜追击。眼看攻克赵国指日可待,白起却接到了秦昭王要其停战的命令。原来,赵国请人赴秦“公关”秦国丞相范雎,由是范雎说动秦昭王下令停战议和。白起大怒,他十分不情愿停战议和,但无奈接受上级命令赶回秦国。白起面见秦王,诉说情势,秦王一听,觉得白起的分析很有道理,命令白起再次进攻。白起以一个军事家的敏锐嗅觉知道最佳时机已经消失。此时再攻赵国已无法拿下,于是抗命不从。秦昭王有些不高兴,只好改派大将王稽进攻。可是赵国已经赢得了几个月的喘息时间,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,全民皆兵,王稽久攻不下。秦王只好再请白起出马,白起还是抗命不从。秦王只好又换了大将王龄,还是没能攻克。秦王上门三请白起,白起却闭门谢客。秦王下了强硬命令,如果白起不挂帅,就削职为民。没想到白起犟脾气上来,二话没说,收拾行李,就往老家去了。这时,范雎抓住时机又进谗言说像白起能力这么强的人才,若被别国得到了,实是秦国的重大隐患。秦昭王被打动了,于是立即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,将其赐死。
【引帆培训点评】白起在处理跟领导的关系时可谓是一错再错,首先,面对秦昭王的错误指令,白起完全可以用“将在外,君令有所不受”的理由“抗命”,攻克赵国后再向秦王请罪,相信秦王高兴之余也不会治他的罪。其次,白起在第一次遵命犯错后不应再向秦王剖析战局,让秦王改变主意,将自己放在两难境地。最后,白起最不该跟领导摆脸色,直接甩手不干,逼的秦昭王恼羞成怒。其实白起如果懂得柔性化解跟领导的不同意见也不至于此。比如,在拒绝再攻赵国时,不要用“无法攻克”的理由,而是用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来拒绝就好得多。再如,连拒两次秦王后,第三次就应该给他一个台阶了。白起可以这样说:前面两位将军都是猛将,久攻不克确实是时机不对,我去了也没用。但是,我保证等时机一到,我一定竭尽所能。这样的说法,既符合情理,秦昭王也有台阶下,双方可以皆大欢喜。